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宫建华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关于岩彩》——胡明哲访谈录

2013-05-21 11:42:22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
A-A+

  胡明哲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198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

  1992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客座研究员。

  1997年——1998年赴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九国艺术考察。

  2000年——2001年日本多摩美术大学客座研究员。

  专著:《当代素描教程》、《胡明哲画集》、《岩彩画艺术》、《胡明哲岩彩静物画技法》、《胡明哲岩彩人物画技法》。

  宫建华

  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副教授、硕士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宫:

  胡老师,您此次来黑龙江传授岩彩画及现代材质的使用方法,很受黑龙江美术界的关注。在46名学员中有各大艺术院校的教师、研究生、本科生、还有几位美术编辑。他们既热爱传统绘画,但又不囿于老路,是带着强烈的寻找新出路的愿望而来学习“岩彩”艺术的。多年来传统材料的限制使我们用有限的颜料在画面上津津乐道地描绘着细节的真实,“三矾九染”地描画着精致的写实性情趣,以为这就是下了功夫。其实,就像您说的这“已不能够为当代人尽情地、奔放地去表现和抒发自己的情思、情感及内心世界了”。

  所谓正宗的中国传统是工笔重彩画。它盛于唐宋、衰于明清,20世纪80年代复苏,近两年来关注工笔重彩画的人越来越多。您作为工笔重彩画家以岩彩作媒介远远地走出了传统思维框架的审美局限,大家都想知道,您在创作中是怎样获得自由和拓展新路的?

  胡:

  许多年来,喜欢色彩的中国画家曾一度找不到自由表述现代审美情趣的载体,岩彩刚好填补这个空白。我对岩彩材料是一见钟情的,它浓郁、粗大、晶莹,很有现代美感,是自己心中一直向往的感觉。是这种材料使我不由自主地走出了传统的审美规范技法体系,使我的创作状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也就是说走向了开放和自由。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发展很快,多媒体、广告、动画、影视……。视觉审美的领域越来越广阔,五光十色,丰富多姿,传统绘画的柔弱美感被挤到了边缘和角落,绘画被挤到了边缘和角落,淡化得别人已经快看不见了。因此,在艺术形式多样化和艺术环境越来越宽松的今天,我们应尝试着从传统规范中走出来,展开视野,开拓新思路新技法,使中国本土绘画进入到更加宽阔多元的表现领域,而不应局限和停滞在传统的思维框架审美取向之中。岩彩的多方位实验性探索已经使人们认识到中国本土绘画在表现形式上还存在着可挖掘的多种可能性。由材料出发探索中国本土绘画的当代表现形式的愿望已经越来越明晰,并受到普遍重视。

  宫:

  我们看到:岩彩的材质,在您的创作中显示了它重要的作用和地位,还有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的物质,如:布、丝、毛线、树叶等都可能成为艺术创作的原材料或构思的刺激源,您充分体现了材料的概念。这种材料的意识使中国传统绘画领域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活力。我不知道这样去认识您的岩彩创作是否准确。

  胡:

  今日,视觉艺术的基本概念与传统有了很大的不同,各种画种之间表层的分界越来越含糊,而对于视觉基本要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重视图形、色彩、肌质的视觉心理效果;重视绘画语言自身的意义,重视形式结构的探索与重建,现代岩彩画的出现,正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革新要求。今日时代社会形态、生存环境、思想观念已完全改变,所以绘画语言和形式变革也是必然的。材料技法也具有时代属性,材质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是绘画语言变革的基础。一种更自由的、更直接的、未知的、理想美的境界在远远地诱惑着我们。“材质”的概念是传统绘画中很少涉及的。“质”是指材料的性质、质地、质感。岩彩的性质是固体的、颗粒的、凸浮的。岩彩强调自然的本色,利用和摆布自然的本色的色彩与肌理,形成前所未有的、鲜明的视觉美感。同时,岩彩启发了我们的材质意识,使我们觉悟到身边一直存在着的各种材质美感,使我们欣赏这种材质之美,并力图使其成为绘画的语言要素之一,直接地,原创地,强烈地表现现代人真实感受,由此为契机寻找本时代的形式美感。

  宫:

  现在所使用的“岩彩”与中国古代时期的“矿物色”更大的区别是什么?它的区别表现在哪?

  胡:

  “矿物色”是世界上一个普遍的古老的画材,是“岩彩”的前身。如在新疆克尔克孜壁画、敦煌壁画、甘肃麦积山等壁画中,石青、石绿、朱砂等至今还鲜艳夺目;欧洲乡村的教堂中也有许多质朴率真的大幅壁画,斑驳粗大的色块由土红、土黄、土绿、土白平铺而就,很有视觉美感。这些都是古典的矿物色。它的主要特点是:完全天然,色相较少,材质研磨较为细腻。今天的“岩彩”与古典时期的“矿物色‘在材质上没有根本的区别。但是,现代的岩彩首先大大地拓展了色域,增添了人工研制的新岩品种,弥补天然矿物质在品种方面的不足,同时有了颗粒粗细的变化,每一色有14种大小不同的颗粒,不同于以往单一规格的细颗粒。这些都超越了传统矿物色局限而提供了让画家可以自由选择或个性化组合的可能,丰富了色彩的表现力度和广度。再是,颗粒粗细不等的岩彩肌质个性鲜明,使画面产生鲜明独特的肌理效果,强调材质自身的审美意义。并且岩彩与水干色、与箔、与纸等其它材质的对比与交织,使画面出现了古典绘画所没有的语言组构方式,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及新鲜美感。由于材质颗粒变粗,传统技法规范已不适应,必须创造出适合表现岩彩美感的各种新技法,如:拼贴、刀刻、打磨、压印……远远超越了纯粹的绘画技法,新技法又引发了新的审美情趣及新的创作观念和新的价值取向。所以说岩彩使创作中一切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用岩彩作画,变为绘画岩彩。我们主张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思维开阔自由,接纳融合东西方的造型观念,色彩观念,力图建构了与当代艺术审美旨趣相适应的视觉新经验。

  宫:

  今日仍有不少传统画家认为岩彩画是日本画。提到日本,就容易和爱国联系在一起。

  胡:

  岩彩画泛指一切以岩彩为材料绘制的作品,这里面包括中国人、日本人及一切国家的人绘制的作品,岩彩画不等于日本画。艺术家应关心的是艺术的本质,关心的是艺术语言发展的自律性。把向日本绘画学习和不爱国联系到一起是一种愚昧。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互补是及其正常的,21世纪的人应该具有一个宽容的心态。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很多宝贵财富,中国人自己并没有继承下来,却在日本发扬光大,这是必须正视的事实。我在日本发现岩彩的特性,并知道其源头实际上是在中国之后,不仅为之惊异,而且陷入沉思。为什么中国美丽的石头不能在中国画家自己的画面上闪光?我认为倡导岩彩,并不是倡导日本画,岩彩只是一种材料,材料必须与精神层面相联系才能形成语言并产生意义。日本人用岩彩表现的是日本人的感觉,属于日本文化,而我们用岩彩表现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感觉,这属于中国文化。材料技法是无国界的。各民族地域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审美特色精神内涵都有许多不同,是这些决定作品表象的不同。差异在于人,而非物质层面。

  岩彩画家力求站在本时代的角度,运用时代的创作观念创造属于本时代的与传统相异的形式语言。同时也强调面向世界,融入世界的开放心态。随着今日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我们的本土绘画形式也正在经历着深刻的转型期,这是从观念到形式的方方面面的深刻转型。能够亲身经历这场深刻的变革,能够亲眼目睹这个变革的过程,我感到万分欣喜。

  宫:

  岩彩的技法不像传统的工笔重彩,只要有笔、色、墨、就可以分染。又不像油画,挤出颜料就可以用,比较方便。岩彩画必须自己矾纸、绷板、绷布、熬胶,要做很多准备工作。而且每种颜料都要在画时现调制,胶的厚薄,用水的多少都要根据画面的需要相机而动。而且有很多偶然性、随机性,画面最后的效果是想象不出来的。再比如”箔“的使用,也要根据不同的需要贴、烧、刮。由于矿物颜料的粗细不同,效果也就不同,不同的材料用什么关系衬底,涉及的技法内容很多。您是否觉得麻烦?

  胡:

  画画不能怕麻烦,因为制作的全过程都是创造的过程,可以有多种可能性,多种结果,思想要集中,也要灵活。制作过程其实很有乐趣,有刺激,也有惊喜,任何事物如果过程太简单、太直白就会索然无味的。习惯岩彩材料之后我觉得整个制作过程充满生机,无既定模式,很能引发原创性及偶然升华,并可以吸收任何相关技巧。所以总是以期待的心情对待,总是想考验自己的智慧。摆布复杂的语言要素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对我们也是一个较量,这种较量使我们于不觉不知中,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回过头来再看过去的材料技法,觉得太简单,没意思,创作过程也太单调无回味。

  宫:

  “岩彩”是近年来中国美术界格外注目的一个新名词。或许“岩彩”这个名字从命名角度看就具备时代意义,以“岩彩”创作的画家已渐渐形成中国画坛上不可忽视的活跃群体,仅黑龙江省就有那么多人喜欢岩彩画。您是怎样考虑采取这个命名的呢?

  胡:

  创造“岩彩”这个新词,是基于“以开放的心态,从轻松的角度给自己及相关作品起一个易于理解的名字”的想法。绘画的材料虽然是“形而下之器”,但却是精神和观念的载体,不容忽视。某种材质美感和某种表现意欲往往有深刻的联系,开发材质美感或许可以产生出十分有意思的作品。总之凸显材质表现魅力,将材质美感明确出来放于首位是命名的目的。

  同时,使用岩彩的日本画,在一些技法书中也被称为“岩绘”。同样使用岩彩的台湾画家林之助先生在1977年提出“胶彩画”名称,并被正式纳入美术大学课程。为了便于世界上使用同种材料的人能够相互交流,取了岩绘的“岩”字和胶彩的“彩”字,已求大同小异,相互理解,相互交流。

  浏览世界艺术史,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可以用任何方式命名。尤其进入现代社会,无权威,无规范,跨领域,追求模糊性及不定性……,标新立异是明显特征。

  不同的命名方式往往代表着不同的艺术观念。我认为绘画的种类,以物质性材料命名比较轻松和开放。如油画、漆画……,以调和媒介命名;如岩彩画、水墨画……以材质特色命名;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视觉艺术的基本语言和基本材料都属世界语,可以超越地域和民族的界限,理应给予自然发展的广阔空间。

  宫:

  我很同意您的见解。今天,岩彩的材质扭转了数百年来工笔重彩画的刻板、薄弱的特点,强化了时代性与创造性,从审美上增添了新的内涵,新的意境。“岩彩”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在国内画坛引起极大的反响,可以说是“一石击水”,已形成越来越广泛的波澜。确实这并不仅仅是工笔重彩画在色彩和材质方面简单的发展,而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性质”的变化。中国本土的绘画形式正在由传统的形态向现代形态演变。我们都应该为此感到欣喜并付出自己的努力。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宫建华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